Tuesday 24 May 2016

DAY 11, Understanding Dong Yuan Acupuncture needling- CMASA wechat group study



CMASA
《东垣针法》第11



copywrite@ Binbin Zhang




Binbin Zhang (PhD Candidate,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, Sydney)


本文注解处为 张彬彬原创,如有转载,请注明出处。




 KEY WORDS    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, Chinese medicine reasoning,

ABSTRACT   "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" is a common syndrome in regular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se. Acupuncture or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usually use "Moving Yang to Yin" method to heal.


[原文]另有上热下寒。经曰:阴病在阳者,当从阳引阴,必须先去络脉经隧[1]之血,若阴中火旺,上腾于天,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,先去五脏之血络,引而下行,天气降下,则下寒之病自去矣。慎勿独泻其六阳。此病阳亢,乃阴火之邪滋之,只去阴火,只损脉络经隧之邢,勿误也。


【注释】


[l]经隧:指经气的通道。


【语译】 还有一种上热下寒之症。《内经》说:要阴病阳治。上焦阳亢而下焦阴盛时,要将上焦独亢之阳热引入下焦,须先泻络脉中之血。若下焦阴火旺盛,逆于上焦,致使阳经火邪不退,反而上充时,先刺其五脏之血络,引热下行。这就是从阳引阴之法,此法可使下寒得除。一定不要单泻六阳经之络;有阴火之邪资助六阳之邪而成阳亢,因此,只有降阴火,只有疏通经络瘀阻,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,切不可误治。





张彬彬 解释:对于上热下寒证,我们在临床中非常常见。治疗上要先去上热,然后将热引入下焦,从阳引阴。刺五脏之络,引热下行,可以去寒。因此,对于寒证,我们不单单用补法,泻血的泻法也是我们要考虑的治疗方法之一。此时的刺血不要太多,能讲上热引到下焦即可。



Discussion in the group:


     2:27pm           中医骨科##痛


请问怎么才能引上焦热下行?


    中医骨科##痛


因为心火本应该下降到肾,交泰丸?


 14:48 Binbin Zhang   


@中医骨科专治腰腿痛,“上热下寒” 是一个症状。中医治疗也不仅仅用一个方剂就放之四海而皆准,主要是看辩证方法和治疗法则是否吻合,吻合就有效,不吻合就没有效。


14:53中医骨科##痛


有道理啊


中医骨科##痛


领教 真的这也是我的一个疑惑


14:57  Binbin Zhang 


 “上热”的范围可以非常广泛。热在胸膈,可用 栀子豉汤 去上焦的烦热;胃脘的胸中郁热,用黄连汤去热;脏腑郁热,用麻黄升麻汤; 胃热脾寒,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; 下寒重,又有肝热的症状,用乌梅丸。


G ZHANG CMASA


群主辛苦!


G ZHANG CMASA


在下有一个问题.


G ZHANG CMASA


既然是 东垣针法,上热下寒又源于 下焦阴火之说,则应和东垣 脾胃论 一脉相承吧? 


   15:00   G ZHANG CMASA


李东垣 阴火论 其中有 "心火者,阴火也,起于下焦,其系系于心,心不主令,相火代之;相火,下焦包络之火,元气之贼也,火与元气不两立,一胜则一负". 请问 群主对此有何理解?


15:00  G ZHANG CMASA


李氏 以脾胃 调中土. 土运 则 水火自平. 当然,这调中土的方法,有 单纯的 补中益气汤,也有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,升阳益胃汤等等. 并非单纯 今天所说的 黄芪党参 陈皮甘草 等了事. 其配伍 有时看来 非常 怪. 东垣以后也有很多 医家 贬之. 乃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. 令人无所适从. 所谓因上焦之火下行,病根是在下焦的阴太旺?还是在阴亏. 条文中的阴阳到底是指邪气还是正气? 群主 对这些有何理解?


 我的理解,大概李东垣觉得心火与营血的循行关系密切,所以他认为是起于下焦的肝肾。而元气,大概是气血运行中的原始动力。也就是说每次营血的循行都需要消耗更多的元气来推动。       

 G ZHANG CMASA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受教 .


Binbin Zhang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对李东垣的理解是,他的针法其实不是补或者泻,而是强调“导气”。所以他总是说“从阴引阳”和“从阳引阴”,这个“引”,其实是疏导,不是补法或者


        15:08 Binbin Zhang 
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泻法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们读李东垣的书,大部分人都说的是“补土派”,可是我的理解是,他老人家其实强调的是针灸手法里的“通法”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们学了这么多天,通篇基本上都没有说什么补啊,泻呀的复杂方法,而一直在讨论“导气”。


        15:12            G ZHANG CMASA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同意,补土只是为了突出当时医家的特点而已,哪有执一法而愈万病的? 临证指南医案 哪里 有单纯"温病"的思路. 那是否你认为中药 和针灸的辩证应用不同的思路呢?


有很多时候,不一定是正气或者是邪气。很多人生病是从内部的不通而导致的,盲目补泻其实没有多大的必要。


        15:16  Binbin Zhang 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认为,针灸和中药的辩证,应该是一样的。只是治疗手段不同。如果能看清理,我认为不仅仅是针灸或者中药,任何方法都是有效的,包括按摩,拔罐,刮痧,食疗,锻炼应该都行。所以,要想提高临床疗效,应该从弄懂医理着手。治疗手段太多,只要方向正确,就全是有效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这个就是内经上讲的“上守机”吧。医理懂了,可能一杯开水,也能把病治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G ZHANG CMASA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嗯,很有理. 从中药看,补泻只不过是人们理想化的分类罢了 .  《医略・人参大黄并用》一书中曾把补与攻两个截然不同各走极端的人参与大黄鼓吹共用,以致把补与泻的分界线也取消了。从“六腑以通为补”看,其实大黄、芒硝也可称为补药。


     Binbin ZHANG   15:19


同意。


G ZHANG CMASA


不过我们要看清医理, 恐怕一下没有那么简单. 人的习惯总是要找一个规范为主.比如中药处方是走 脏腑辨证/六经. 针灸是走 经络辨证 为主. 否则, 一下子恐怕看不到那么 高层次的 境界吧?


Binbin ZHANG 0686


所以,很多人说各种奇方妙药,有时候有效,有时候没有效,其实,关键在使用的时机。


G ZHANG CMASA


嗯, 当然也有时,单方一味, 气死名医.


15:22 Binbin ZHANG


规范肯定要有的,否则,怎么传承呀。关键是使用的时候,医生的灵活度有很大关系。


Binbin ZHANG


没有哪个方子是百分百有效的,超过百分之八十就算是不错了,那小部分的,可能问题就在辩证上。药不对症,就没有效了。


Christine


说的好


15:26中医骨科##痛




G ZHANG CMASA


这灵活度要看思路, 王树老师, 还有各位澳洲中医同道, 张群主, 开设 微信课堂, 活跃 澳洲 中医学术气氛, 功莫大焉! 大家积极参与,定会广开思路,把临床诊治的灵活性提高!


Binbin ZHANG


谢谢大家的支持。希望这些对大家临床治疗的思路上有些帮助。












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